隔着纱门说话
很多中国留学生对澳洲人的热情友好印象非常深刻。晨练擦肩而过时,他们大多主动对你微笑、点头,甚至问候“Hello”;你打听个道,他们更是会热情细致地告诉你该怎么怎么走……还不清楚?他们甚至会带你走上一段;在你前面进出门,他们又总是微笑着扶着门等你过去;有时在超市,收银员大妈甚至还会称呼你为“Honey”或“Darling”,就像她自家小辈。所有这一切都让你感到温暖,让你觉得澳洲真是一个文明礼让的国家、一个带着浓浓人情的社会。
但是,如果你就据此就认为澳洲人很容易成为朋友、哥们,不分彼此,那你就打错特错了。
我家住在悉尼北边一个只有两万五千人的小镇,这里绝大部分本地人都是白人。这里退休老人较多,其中很多都是从悉尼搬过来的。他们趁着近些年悉尼房价大涨,卖掉了自己在那儿的房子,用其中一部分钱就可在这里买个大房子养老。小镇虽小,但有两个大的购物中心、四个全国连锁的大型超市如Woolworth、Coles、BigW 。每当上、下午茶的时候,常能看到打扮光鲜的老人在那儿优雅地边喝咖啡边聊天。
我家斜对面四年前搬来的一对老夫妻Daniel 和Jennifer就是这种情况,卖掉悉尼的公寓,买了这儿的一个三室两厅的大房子。他们把院前的草坪侍弄得如浓密翠绿的地毯,两侧还新修了漂亮的玫瑰花花坛。 远亲不如近邻,加之中国人好客,他们搬来不久,我就主动送去过羊肉串,请他们品尝中国美食;一次,我外出前还送上精美茶叶,请Daniel帮忙代取我邮箱里的邮件 。Daniel也尽责地照看它们,一次还发电邮问该不该打开一封看似很重要的信,很尊重我的隐私。我自然是一再感谢,回来后,马上邀请他们到家吃顿中国大餐。他们愉快登门,宾主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推杯换盏中,我们又呈上特意准备的礼物,他们则感谢我们的款待和礼物,感觉我们已经是好友了。
然而实际上, 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自始至终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我三次登门,三次他们都是隔着防盗纱门(澳洲很多房子大门外边都加装一层防盗纱门)迎接的我,只是前两次要递进羊肉串和茶叶,不得不打开;而最后一次是我邀请他们到家吃饭,防盗纱门则始终挡在我们中间。宴请之后,我们之间似乎什么像都没发生过,见面依旧礼貌地打招呼,他们仍未邀请我踏入他家门半步,我也再没有兴趣跟他们进一步交往了。
其他几个邻居虽职业不同,有公司白领、校工,也有蓝领工人,但情况类似。在门口不期而遇时,他们会热情地打招呼,我们还会友好地像老朋友一样寒暄一会儿。其中,一个邻居主动给我修剪过一次草坪边,一个邻居借给过我一次工具。我呢,要么赶紧捧过去一盘水饺,要么送上自己园子种的西红柿和茄子,甚至还请过两家过来喝过啤酒。 但是,他们从未邀请过我到他们的家,登门时,我们仍大多是隔着纱门说话。
隔着纱门说话,给人的第一感受应该是对拜访者的不信任,比如陌生人或是品行不端的人。如果是这种情况,完全可以理解。任何国家都会有犯罪,在我这个小镇,也有入室盗窃。我的一个同事说有一次她老公送她到飞机场,也就一、两个小时的间隙,她的家被盗了。有几个中国留学生也告诉过我,他们家被盗过。当地警方介入调查,发现这些入室盗窃大多数当地的土著青少年干的,这些盗窃行为也都集中在镇中心和土著人聚居区。我住的小区位于在小镇边缘,没有任何土著人,也从未发生过偷盗、抢劫事件。因此,这些邻居可能会对我有些不信任,但是防贼防盗心态的可能性不大。
那是不是种族歧视呢?种族歧视不仅包含种族优越感,而且还需明确地表现出轻视、蔑视,甚至进行语言和行为的攻击。从礼貌、热情地问候,甚至有些邻居提供过帮助的行为上看,应该不存在轻视、蔑视以及语言行为上的攻击。至于他们是否带有优越感,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追求优越感是人性的一部分,这也不足为奇,就如同北京本地人看外来人口的心态一样。虽然我对同情、怜悯有天生的抵触情绪,但这些邻居对我这个外来人口的关心、帮助也基本处于在礼尚往来的范畴。况且,他们的优越感用来关心、帮助我,总比用来轻视、蔑视好得多。把它再拔高一点,这种关心和帮助不就是人类文明吗?! 所以,隔着纱门说话应该与种族歧视没什么关系,与优越感关系也不大。
西方国家有句“家”的名言:“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说无论这个家有多么寒酸破败,风可以吹进来,雨可以打进了,但是国王不经允许,则不可以进来。这句话不仅表明了“家”对王权的蔑视,更说明了“家”在西方人心目中的不可侵犯性以及私有财产的神圣性。“家”是一个人最大的私有财产,哪怕只是租来的房子,其房产的使用权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时,这也说明了西方人对隐私权的重视。这个家是一个人心灵的栖息地,只属于自己和家人的小天地,是不允许外人随便打破它的宁静的。 我想,西方人对“家”这一概念的特殊理解,应该是隔着纱门说话的主要原因。
当然,正如中国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一样,澳洲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巨大差异。我们之间存在文化的差异,他们之间也有性格、受教育程度以及个人经历之间的差异。比如大学毕业、经常出国旅行的澳洲人往往更加包容其它的文化,更会考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感受。我过去的一个邻居也曾回请过我喝过咖啡,一位同事也回请过我去到他家喝过茶。不过,基本上被邀请到澳洲人家里做客的情况很少。中国留学生到澳洲后,要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特别是在交友方面,不要给予太高的期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