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学习态度
与中国大学生一样,澳洲大学生同样有勤奋的,也有懒散的;有严谨的,也有粗心大意,但他们对学习的看法却是与中国学生存在着较大差异的。我在澳洲大学教授中文和中国文化, 绝大部分学生是澳洲白人,他们一部分是学语言文化专业,另一部分则来自如商科、工程、医学、法律等不同的专业,将中文作为选修课。 下面,就用我们组织汉语口语角为例来说明一下澳洲大学生对学习有着怎样不同的看法。
新学期开始,二年级学生说希望我能找一些中国学生帮助他们练习口语。我说没问题,可以每周一个小时,但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帮助永远是相互的才持久,即中国学生帮助你们练习汉语没问题,你们也需适当地帮他们练习英语。二是中国学生不是汉语老师, 你们每次得提前准备需要练习的语法、生词,当然我也会告诉中国学生该帮你们练些什么以及怎么练。三是如何你特别喜欢跟某个同学在一起练习,也可以组成一对一的学伴,甚至可以发展成为个人友谊。然后,我问这几条建议你们觉得怎么样?大家说很有道理,没问题。
“那好,”我说,“那每周什么时间好呢?”
有人提周四的下午,有人说周五的下午。这时,学生中突然传来:“我只能两周去一次”,教室一下子静了下来。哦,对呀!我怎么想当然就是每周一次呢?!
“那你们希望间隔多长时间有一次汉语角呢?”我问。
教室突然静了下来,似乎刚才的激情已经退去,大家都在面临着一个棘手的现实问题。我只好挨个问:“你希望间隔多长时间一次?” “那你呢?”一个又一个,我居然得到了一个基本一致却又意想不到的答案:每两周一次。那些学习非常好的学生居然也是这个态度,包括那个提议汉语角的那个女学生。
我告诉他们,学习外语最好每天坚持练习,每周一次与中国学生的练习口语练习并不多,更何况每两周。学生们相互对视一下,似乎用目光征求着彼此的意见,接着一个又一个地坚决地点着头说:我有很多功课要做,最多只能每半月一次。我很吃惊, 这么好的练习机会怎么都不愿去珍惜?!然而,真正令我惊诧还在后头。
这时,突然又有一个学生提出:我们可不可以边打麻将边学习。“麻将!”教室里一片欢腾,话题很快转向谁会打,谁不会打,然后是谁感兴趣,谁不感兴趣。讨论很快进行到“我们现在谁有麻将?”和“有几副麻将?”马上,这个提案被彻底否决了。
不过,麻将议题似乎给了大家一个很大的启发。教室里你一言我一语,最后一致决定:每半月我们举办个澳中Party,我们可以边吃、边喝、边玩、边练汉语。
这就是我们的汉语角在短短十分钟内发展成为澳中Party的全过程。我们给远程学生所提供的每周一次网络中文聊天室也经历了同样的遭遇,三、四十个学生,每次只有两、三个人,有时甚至只有一个人。虽然澳洲学生对每周额外的学习安排似乎并不那么热心,但每周末的Party却是雷打不动,特别是那些一、二年级的大学生。每周末,这些学生在宿舍或是租住的房子里尽兴联欢,喝酒、聊天、做游戏,常常闹到后半夜。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澳洲国立大学……,所有大学都是如此,这就是澳洲大学的Party文化。
虽然这些澳洲大学生不愿接受额外的学习任务,而且周末还要尽情联欢,但是令人吃惊的是他们大部分的学习成绩还都不错。 什么原因使他们没有中国学生那么苛刻学习,却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这不得不让我陷入了思考。经过数年对澳洲大中学生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和澳洲文化的研究,这个令我惊诧的谜团终于被揭开了。
首先是成绩源于兴趣。 一、澳洲学生挖掘自身的兴趣和特长从初一就开始了。澳洲大学的所有专业都能在初中找到其对应的入门课程,其数目竟多达一百三十多门。在澳洲,学生初一时,学校就配备有课程顾问为学生提供选课指导;初三时,学校则还配备了职业规划顾问,帮助学习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并为学生提供一周的职业观察见习,即让学生去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如警察、医生等岗位观察一周,确认一下这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这样以来,学生在高中和大学选课时就已经基本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二、是不同与中国学生,澳洲学生选专业优先考虑的是兴趣,而非工资待遇或工作是否稳定。澳洲有较慷慨的鼓励青年求学和就业的津贴,甚至青年失业救济,因此澳洲大学生不存在生活之忧。但当澳洲人对一件事情的兴趣消退,而对另一个事情产生激情时,他们往往也敢于放弃现有安逸的工作。我的一个澳洲学生原在澳洲税务局工作,后辞职到中国教英语,两年后回来读了中文和中学教育的本科,现在一所中学任教。因此,浓厚的兴趣是他们格外愿意主动地投入,这是好成绩的根本动力。
其次是独立学习能力强。从小学开始,澳洲就非常重视培养独立的动手能力,独立的信息收集能力以及独立的思考分析能力。无论是让学生自己寻找昆虫标本、收集相关知识,还是就某个社会学理论进行辩论,培养独立的学习能力一直是澳洲教育的核心之一。而我国教育虽然也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老师和家长这两只拐棍始终支撑着学生去获取知识,应对考试。而对澳洲学生而言,他们习惯于自己管理自己的时间, 接受每周额外的学习安排就等于接受每周额外的束缚,而他们必须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那就是每半月一次,而非每周一次。
最后,就是澳洲“活在当下”的文化,这一点同样非常关键。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只有今天的苦读才能换来明天的幸福。而对澳洲人而言,“活在当下”,绝不为未来的幸福透支现在的快乐。因此在澳洲,不仅大学有Party文化,就是中小学生也都活得轻松快乐的。他们每天上午9点上课,下午三点放学,即便高三也是如此。校内,学生有各种音乐、舞蹈、体育和演讲社团的活动;校外,周末父母则带着他们参加橄榄球、板球等各种体育活动或带他们骑单车远足。而我们的放学后和周末,基本都在各类的补习班里。因此,在这些澳洲大学生意识里,学习是不能以牺牲现在的快乐为代价的,也就是说他们同样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绝不愿牺牲一方去成全另一方。
澳洲学生对待学习的不同看法值得我们反思。中国人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是不是过于现实了?我们在中小学对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不是应该加强?中国文化中“为了明天而牺牲今天”的观念是否让我们活得太累,损失太多,留给晚年的遗憾太多。当然,两个的政治体制不同决定了有些做法似乎不太适合中国国情,不过我们可以从个人角度思考一下如何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比如说加强对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适当多一点创造和享受今天的快乐。总之,通过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文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成功、也更快乐。